一座可以閱讀的建筑
建筑承載了所在地的文化與歷史,而圖書館所包含的遠超其建筑自身所承載的,讓來客充滿了獲得感,是可以“閱讀”的建筑。
先鋒松陽陳家鋪平民書局
崖居山村的平民圖書館位于我國東南內(nèi)陸的丘陵山地,獨特的文化與地理條件,孕育了項目所在“陳家鋪”的崖居聚落形態(tài)。地域性是項目無法回避的重要維度,項目設計將建筑師的個人風格謹慎的隱匿于地方的工匠傳統(tǒng)之中——材料恪守地方原則,謹慎的處理和自然相關的開放性。
改造項目的起點,是村民禮堂舊址,其在整個聚落中已經(jīng)是體量龐大的公共中心之一,是村落中大半個世紀之前建造的新建筑,一個11×18米見方的二層高空間。設計在其西南角增加的了單層體量,包括其屋頂?shù)挠^景平臺,將原來較為封閉的會堂建筑體量變得更具公共開放性,回應了外部景觀的開放性;建筑內(nèi)部開敞的兩層空間的正中心,一個懸浮的半透明的盒體,貫通至屋面天窗,形成柔和的自然光的容器和內(nèi)部空間的中心,“冥想”的功能主題,也使得這里成為圖書館儀式感的頂點。
少量的玻璃、陽光板這些純凈透明半透的材料,作為傳統(tǒng)木結構的背景存在,空間的劃分組織依然附著并強化了原有傳統(tǒng)材料的形式秩序。金屬、玻璃、混凝土這些當代材料形式被表達為抽象的幾何界面,灰泥、原木、麻繩這些材料的物質(zhì)性越發(fā)強烈。原有木屋架的次級聯(lián)系桿件被大量增加,形成空間頂面柔和深邃的界面,頂面成為一個逐漸消失的邊界。設計除了西南角3米見方的玻璃盒體,幾乎完全延續(xù)了建筑外部的建造特征。新的設計克制的調(diào)節(jié)內(nèi)部光線和外部景觀的戲劇效果,新的書局,之前的會堂,以及周圍更加年代久遠的老村子,形成了連續(xù)生長的聚落文脈肌理。
卡爾加里中央圖書館
建筑處在非常復雜的城市環(huán)境中,一條全線運營的輕軌交通線沿著半月形的彎路從地上至地下橫穿基地,將市中心和東村隔開。為了回應基地環(huán)境,建筑師將圖書館的主入口設在了輕軌線旁邊。階梯從各處緩緩向圖書館中心延伸,所以人們在各個方向都能與圖書館產(chǎn)生互動。露臺上的戶外圓形劇場為從圖書館出來的人們提供了小坐之地。景觀設計參考了當?shù)氐木坝^特色,將卡爾加里的山脈和草原引入城市景觀,還在圖書館廣場周邊的街道上種上了排排榆樹和白楊。入口廣場既是入口,也起到了橋梁的作用,重建了基地的視覺聯(lián)系,和行人系統(tǒng)。
頗具動感的三層玻璃幕墻由模塊化的六邊形圖案組成,象征著圖書館對所有人的歡迎。這些六邊形圖案在圖書館外部曲面的熔塊玻璃和閃光鋁板上交替分布。部分圖案看起來像一本打開的書,又或者像是雪花,也可能是兩棟相連的房屋。最重要的是,整座圖書館的立面形式非常均勻,所以任何一個立面都可以被看做是正面。這種“均勻”的視覺效果在圖書館內(nèi)部也得以延續(xù),體現(xiàn)在圖書館的視覺識別和道路標識的設計中,實現(xiàn)了圖書館設計時的包容性的目標。
眉山東坡書院
一位詩人說過:“詩是開創(chuàng)形式的靈魂”。書院并未拘泥于傳統(tǒng)建筑形式,而是受到詩的啟發(fā),以簡練奔放折躍的屋面表達出建筑的性格和空間張力,如同蘇軾不拘一格的豪邁個性。延綿起伏的屋頂呼應峨眉山起伏的山勢,借湖光水影,水陸交替,靜臥湖邊。
建筑連續(xù)的坡屋面有效地營造了連續(xù)的外廊空間,成為訪客提供靜坐品茗、憑欄眺望的場所,也是建筑與環(huán)境過渡、融合、室內(nèi)外情景交替的空間。屋頂三大片天窗為室內(nèi)的博物陳和閱讀提供了良好垂直自然光線,與屋檐下四方落地的連續(xù)玻璃面一起,創(chuàng)造了一個通透、自由而連續(xù)的空間,讓視線可以肆意穿越,建筑也由此 “浮”于水面。
一座能通過手來“閱讀”,因“觸摸”而感知的建筑應該是有溫度的。于是,書院的屋頂便延伸到了地面,路過的人可隨時觸碰和撫摸屋面墨色的瓦,用觸覺感知墨色的質(zhì)感和溫度,觸發(fā)內(nèi)心深處“瓦”的記憶。由于借鑒了傳統(tǒng)木結構的建構體系,整體采用鋼結構體系,使得近人尺度的豎向支撐體系得以采用鋼、木兩種材料混合運用,木質(zhì)的溫潤與鋼、玻璃的涼意形成的反差,加強了人的存在意識。踩著木質(zhì)外廊,伴隨咿呀作響的腳步聲,人可行至石階邊,拾級而下,水面近在眼前,疊水之聲與湖面漫起水的霧氣,讓人仿佛置身水墨畫卷。
Sawyer圖書館
Stetson大樓的設計遵循了其所在年代的最高標準,并且經(jīng)歷了兩次不可逆的擴建。作為學校的主圖書館,它于1976年遭到遺棄,成為了學院歷史中的一個外圍角色。Sawyer圖書館項目使Stetson大樓在威廉姆斯學院的核心地位得到了恢復,并為其尋回了建筑上的光彩。Stetson大樓中的教室、辦公室、閱覽室和檔案館等重新發(fā)揮作用,獲得了新生。原先的9層式書架經(jīng)過重新設計,成為了通往這一以綜合性為重心的圖書館的明亮、開放且交互的場景的路徑,這與20世紀中期那種有著大量而普遍的細長藏書空間的圖書館式樣大不相同。相比之下,Sawyer圖書館的布局對綜合區(qū)域和收藏區(qū)域進行了明確的劃分。
該項目的設計充分展現(xiàn)了新與舊、綜合與收藏、個人與集體以及公用與私有的反差之美。這種多元性被組織于一系列帶有天窗的前庭,排布在次序分明的學院派建筑空間之中。Stetson大樓歷史悠久的大廳與如今被稱作“書架中庭”的原藏書空間形成了一種繼承和延續(xù)。在朝著日?;顒涌臻g傾瀉而下的“反光鏡中庭”中,這種延續(xù)感達到了頂峰。這一組兼具了宏偉和親和感的空間構成了圖書館乃至學院的核心。
拾云山房
拾云山房位于浙江省金華武義縣一處山林古村之中,村子保留了完整的夯土民居面貌,村中建筑依山勢高差而建,群山環(huán)繞,村口處尚存幾顆繁茂的古樹,已上百年。
把書屋的一部分空間留給村民,是設計初始階段就有的想法,也是一種直覺性的感受,建筑師在書屋的首層做一個架空的半室外開放空間,用十根結構柱架空整個書屋首層,實體空間都設定在二層,兩個空間通過一部室外樓梯進行連接,只在首層局部設置了一個小水吧,可以提供水飲,其他的空間完全公共開放,山里的村民們可以在此喝茶聊天,小孩們也可以在這個空間玩耍打鬧,用這個開放空間把各種活動的可能性都串聯(lián)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