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掛石材作為一種具有更好耐久性、更貼近自然、莊重華貴的建筑材料,正在逐步取代早期廣泛流行的大面積采用玻璃的幕墻設計,建筑師更加重視如何在新的建筑物上突出建筑的藝術效果和自然美的效果,尤其是代表實體的石材幕墻與代表虛幻的玻璃幕墻的有機結合更是很多建筑師的首選。
干掛石材幕墻所使用的石材主要為天然花崗巖?;◢弾r具有較高的抗壓強度和硬度、耐風化、抗腐蝕能力強,耐用年限久,天然色素均勻,是建筑中較為理想的外墻面裝飾材料。天然石材美觀、自然,用天然石材作為外墻裝飾材料的建筑具有穩(wěn)健、古樸的歷史底韻。天然石材已逐漸為大眾所認識和接受,被廣泛地應用于各類建筑,其特點是既能營造出宏偉壯觀的建筑藝術效果,又能給人帶來清新舒適的自然觀感。干掛花崗巖幕墻大約起始于60年代后期,80 年代中期引入中國,經(jīng)過三十多年實踐和發(fā)展,在材料和構造方面均優(yōu)于濕貼石材幕墻。目前,干掛花崗巖工藝已被廣泛應用于大型公共建筑的內外墻飾面,尤其在建筑物裙房以及高度在 30m 以下的幕墻工程中使用最為廣泛。
位于北京市五四大街與王府井大街大街交口的西南角的“北京嘉德藝術中心”項目就是在裙樓使用天然花崗石以實現(xiàn)建筑師特殊的設計理念的典型代表。該項目由“北京皇都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開發(fā),“泰康之家(北京)投資有限公司”投資興建,著名德國建筑師奧雷·舍人與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合作設計。該項目位于北京市區(qū)的繁華區(qū)段,建筑高度有限高要求,同時考慮到該項目的實際使用功能,無論其建筑設計、結構設計,還是幕墻系統(tǒng)設計以及工程施工,都將面臨諸多困難和高難度的挑戰(zhàn)。
這棟樓位于北京的城市中心處,對面是美術館,旁邊是一塊歷史胡同區(qū),它前面正對著的就是扎哈·哈迪德設計的銀河SOHO和OMA事務所設計的CCTV央視大樓總部,這座坐落于北京故宮附近的“嘉德藝術中心”將成為中國最早藝術品拍賣行的新總部。該建筑嵌進北京中心的歷史文脈中,其下部像素化的體量,從紋理、顏色和繁雜的規(guī)模與建筑周邊的城市胡同肌理相融合,建筑上部則通過大尺度玻璃磚與北京現(xiàn)代城市相呼應,其建筑肌理與鄰近的胡同及四合院產(chǎn)生共鳴。與皇家的紫禁城相比,磚顯得更具普適性,更能代表民間社會與其價值觀念,一種中國文化中謙卑的、非精英主義觀念。建筑下部的外立面由像灰色石頭一樣的像素化圖案組成,建筑師通過成千上萬的穿孔將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山水畫“富春山居圖”投映在立面上。
按照建筑師對外墻的設計理念,外墻采用“青磚”樣式的磚石“像素”放置在建筑底部,以元代畫家黃公望的著名山水畫《富春山居圖》為模板,通過精煉提取的數(shù)千個圓孔像素嵌入墻體之中,創(chuàng)造出抽象的山水輪廓。要實現(xiàn)上述建筑師的設計理念,外墻幕墻的設計與施工將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這座體量并不大的建筑,其幕墻的設計和施工都將顛覆傳統(tǒng)的幕墻設計和施工理念。本文僅介紹本建筑底部特殊的干掛石材幕墻的設計施工難點。
干掛石材幕墻位于建筑的下部1層~4層,與上部中規(guī)中矩的矩形玻璃幕墻相比,下部的干掛石材幕墻外表面則形成巨大的反差,不僅立面有突出的凹凸、懸挑與退臺,而且石材立面上有近四千個大小不一的孔洞,通過這些孔洞的有機排列組合,抽象形成了《富春山居圖》的像素。為了這些像素的完整性,石材接縫均須呈菱形布置,并須將41個幾何體形成連續(xù)貫通的石材拼縫,從而形成“搭積木”式的整體裙樓,由此可以想象,這與其說是建筑裙樓,不如說是一件雕塑藝術品更為恰當。因為僅從外表面看,怎么看也找不到一般建筑中的柱網(wǎng)、樓層、采光、通風等基本的建筑功能元素,但這又確實是一個特殊的建筑裙樓,所有的建筑功能都在這種特殊的外形設計下巧妙地實現(xiàn)了。下面分別就其干掛石材幕墻的結構形式、與主體鋼結構的錨固設計、石材幕墻構造系統(tǒng)設計等三個方面分析其特殊性。
一、干掛石材幕墻的特殊結構形式
本項目干掛石材幕墻的結構形式與傳統(tǒng)各種干掛石材幕墻形式均不相同,既不是單元式,也不是普通的構件式,這些多種結構系統(tǒng)經(jīng)過多次論證后均被否定,最終選用了一種獨特的幕墻結構系統(tǒng),即“整體預制型菱形鋼骨架系統(tǒng)”。